由於腳踏車是我運動的工具之一,到德國看見有關腳踏車的事物,有機會就隨手拍了一些,這是個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單車的國家,而且對待單車很友善,令人羨慕。
腳踏車在一片玉米田上的景致,感覺有點燈箱。其實這是從火車內往外拍的。
鏡頭拉遠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了。
窗上的腳踏車圖案表示這個車廂是可以放腳踏車的,事實上,嬰兒車、輪椅等,都可以上這個車廂,車廂中的廁所也是殘障廁所,所以,也不能說這是腳踏車車廂。我們則是因為拉著行李箱,覺得上這個車廂蠻方便的,就體驗一下囉。
車廂裡的椅子像是電影院或禮堂中那種坐墊可以拉下的,平時不佔空間,但有需要坐時就可以拉下坐,很聰明的設計。
可放置腳踏車車廂都會有這樣的標誌。在網站上查詢時也可以查到哪些車次可以放置腳踏車。有的要事先訂位,因為是有限制的。
不過,也有這樣很舊的車。車門要手動打開,而且兩邊不同步,對於搬行李的人不甚方便,更何況是腳踏車了。
雖然,常常可見腳踏車,但又不是非常多腳踏車,這或許是他們可以讓腳踏車上火車或電車的原因之一,密度其實很低,不用擔心會影響其他乘客。也曾在尖峰時間在電車上看過推腳踏車上來的人,但也就一兩部而已。
這位老爸,一人帶著兩個小孩、兩台小車、一個大行李箱,準備搭火車,讓我佩服。
很羨慕嗎?開始哀怨台鐵怎麼都不行嗎?但是在德國搭火車超貴,而且說真的,再回到密度,無論機車、汽車、腳踏車,台灣的密度都非常的高。在德國則腳踏車有存在感,卻沒有擁擠感,很自然的與人們共存著。即使是假日,城市裡也看不到一堆堆的脚踏團,他們開車載著腳踏車在周末之前就已經到山上或河邊紮營,腳踏車不是休閒的全部,而是休閒交通工具的一種;是到郊外去休閒,而不是到郊外去騎腳踏車。而台灣則讓我感受到的是一股瘋單車的超級狂熱,沒車的人買車,買車的人改車,樂趣是從單車本身而來,又是不同的形態。當然,也有人因為單車接觸自然、接觸運動,學習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休閒時光。
DB,是德鐵的縮寫,這掛著DB牌子的脚踏車,大城市中都可以看到,這門生意叫做call a bike,打電話租用(利用當地信用卡之類的金融工具),報上車號、就可以獲得一組密碼, 把車騎走,計時付費。不過倒是沒有看到很多人騎,大都市中的公車或電車都很方便。
路邊,常見腳踏車栓在任何可以栓的地方,樹旁、安全島上……不知道偷竊率是否高。
在較生活化的城鎮中,這種兒童拖車更是隨處可見,一點都不需要擔心騎騎會出事。
也有這種「協力車」,不過後面根本就是騎假的。
最後讓我想要說的是,德國的單車專用道一般都不刻意,有的會在人行道上畫線,但這是我在慕尼黑看見的,人家的單車專用道另外用柏油鋪,比石板地好騎多了,也比較不會打滑,設置的人應該自己也有騎車經驗吧。其實我想要說的是大安森林公園周圍的腳踏車專用道,蠻希望市政府官員可以在下雨天去騎看看,在那環狀的磁磚上騎騎看,體驗一下我曾經差點滑倒的經驗。寫著寫著還是抱怨了,政府官員不是常常花納稅人的錢去國外考察嗎?一定是考查更重要的建設….一定是。
最後,來看看不來梅樂隊也騎起協力車的圖片吧!
我的騎車技術不好,碰到有人騎在我旁邊,或是有大車駛過,難免會覺得有些緊張,不自覺就握緊龍頭,肌肉緊繃,所以在台灣騎車的次數少得可憐。
倒是每回去到國外,還真的挺享受騎車樂趣。目前為止,印象最深的是在德、瑞、日騎車,而最最放鬆、悠閒的就是在德國騎那兩段,比在北海道騎車更舒服喔!
而且妳有沒有注意到,德國公車的車頭也可以掛腳踏車呢?我的記憶中有這麼一段,只是同樣忘記拍下來啦。
>>阿妮回:
可能我到的都市都以電車為主,或者是很小的城鎮。還沒有看到掛在公車上的單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