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雖然脫離不了做家事,但在寫這本關於家事的書之前,我以為家事很簡單,大家都會做,例如洗衣服、倒垃圾。
但當我四處詢問後,發現原來大家的確會做,卻都做得不到位,衣服直接丟洗衣機,領口、袖口留有髒汙;垃圾隨便分類,嫌處理廚餘麻煩,就直接包在垃圾袋,大多都只求做到,不求做好。畢竟工作很忙,時間很少,偶爾如此亦不為過,我也常有惰性,但很清楚知道是自己偷懶,而不是不知道如何做好。
其實掃地就是件重要事
後來在規畫題目時,本來想跳過清掃這個主題,卻從我的專業家庭主婦朋友口中獲知,「掃地」在家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完全不可忽視。尤其家中有小孩的她,每天都要掃地保持清潔,如此注意清掃的主婦,我覺得養成應該不是在當媽媽之後,而是從小就有好的觀念與習慣,相信她在職場上也是一位幹練的工作者。
因此,讓我重新看待做家事,發現我們要學的不只是家事本身,而是利用做家事來訓練其他的能力,甚至從中獲得靈感與創意。
其實,在儒家思想中掃除清理的事情別具意義。朱熹在《大學‧章句序》中提到:「人生八歲,則自王公以下,至於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學,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,禮樂射御書數之文。」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呀?
簡單的掃地行為,是從小練習勤快、注意細節、持之以恆等工作美德的訓練。
是把灰塵掃到沙發下、還是連牆角都注意了?
是被交代了才掃,還是會自己制定一個規則,或者是天天會掃?
仔細一想,掃地的學問真大,而生活的訓練,大多時候都會反應到未來工作的狀態呈現,這也是我寫這本書想要分享給大家的想法之一。
或許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周遭親友,看看他們工作的態度、能力與做家事之間的關係。這些持家之道,其實就是打拚事業的縮影,兩者都需要精打細算、累積經驗,才能永續經營。如果在家庭中就受過類似訓練,進入社會後,相信也會是一個懂得思考成本、創造價值的智慧工作者。
賦予家事新意義
做家事也是一種執行能力的實踐。只要做,就會做得好、會注意很多細節、想要去知道為什麼這樣做;甚至會想辦法改善做法、提升效率的人——在工作上的表現必定也不會差,這或許是齊家才能治國的新解。
做家事還是一項全面性的能力考驗,是需要創意與訓練管理能力的工作,更是魔鬼都在細節裡的挑戰。讓家人能過舒適整潔的生活,是非常不簡單的任務,所以我從來不小看專職的家庭主婦,也不覺得離開職場投入家庭是犧牲或放棄人生事業,因為在做好家事中獲得的成就感,是實際做過的人才知道。
而且回歸家庭所做的事情,都是為了親愛的家人,又何言犧牲呢? 甚至我認為家事也是一份專業工作,應該獲得一份薪水,由其他的家人來支付,拿家用錢也要理直氣壯。
雖然大部分選擇以家為職場的人多為女性,但現今也開始有不少爸爸請育嬰假回家陪伴孩子,或者投入家事領域。做家事其實沒有性別的差異,不久前才在臉書上看見身為爸爸的朋友,每天替孩子做愛心便當,還做了卡通圖案……我誇獎他的優秀,他回說:「做什麼事都要用心啊,這是可以給女兒的價值觀,重點不是那個吃掉就沒了的便當。」重視把便當做好的爸爸讓我非常感動,因為上幼稚園大班之前都是父親在家帶我,所以特別有感觸。
所以,做家事的意義不僅是工作本身,還含括著親子教養、生活常識、心智歷練等內涵,這些能力都可以從家庭推展到工作;而其中的觀念可以從生活延伸到人生,而一輩子受用。因此,無論是專職主婦、主夫,或者是要上班又要持家的工作者,讓我們一起來突破傳統價值觀,賦予家事新意義,讓做家事成為一種顯學。
摘自:《再忙也能有好生活》,網路購買: 博客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