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投入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採訪撰寫《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: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遠征探索式學習經驗分享》這本書,以文字記錄芳和轉型三年來行政人員、老師、家長與學生們的心路歷程。整個過程中,我好像也成為征途中的一員,更不斷思考著如何進行這本書的寫作與編輯。於是想把幕後一些因緣與思考的過程也分享給大家。
接案因緣
談到這類書籍,大家都會想到親子天下,我也是。但商周出版卻有一條教育的書系——商周教育館,一直堅持著出版教育與教養類書籍,由於長年與商周出版合作,所以我知道這該是八編總編靖卉的堅持,就像是她默默在出全本翻譯的商周經典名著一樣,是需要長時間才看得出來成績的書系。
這次當她跟我提到芳和的這本書時,我其實有點意外,因為一般想來芳和應該是會授權給親子,聽了其中的輾轉,覺得這是緣分吧!我接的案子類型雖然五花八門,但都要我有把握才會接,真的感靖卉謝信任我,來問我是否有興趣。教育一向是我關心的議題,能有機會盡一份力,當然接。也因此認識有教育理念的校長與老師們,感受到這個社會還是有希望的,這也是我做了這本書的收穫之一。
其實,我敢答應的真正原因,是來自曾經耕耘過相關的領域,例如,多年前曾被同學找去當過半學年的國中代課老師,那段時間我不止教書,更看到聽到許多學校中的現象,當時非常震驚於教育事業竟變成服務業;發現不同學區的學生特質不同、部分隔代教養與新住民子女的學習瓶頸……也看見了國中老師的不易。而我對學生非常開放,曾驚動過訓導處,很怕繼續下去會帶給同學困擾,加上個性與對自己的要求,僅僅半年,我就帶著敬佩的心態「逃」走了。但也對教育有了不同角度的認識。後來接觸 Design for Change ,在訪問發起人許芯瑋時,知道了他們正在陪伴老師轉型108課綱的教學方式,跟著他們去學校旁聽,也研究了108課綱的相關議題,更理解了現今老師們的處境。
這些經歷,讓我更想也更容易融入芳和並尋找故事,我懂他們說的事情,無論是喜悅或成就,無論是情緒或矛盾。當然也跟我是個月亮雙魚的感性有關。
若從前我沒有勇於嘗試,去當老師、去探究108課綱,那我就沒有這些底蘊可以寫出故事;事實上,我的生涯似乎都是這樣多元,樣樣都做,樣樣不精,但這些年才感受到「萬流歸宗」。所謂冥冥之中,大概就是這麼回事吧!
剛去翻了我的行事曆,從去年(2020年)九月中初次接觸這個案子,九月底開始安排與進行,現在已經8個月,這本書終於在4月底付印出版,5月1日現身在通路中。為了紀念這8個月,總要寫點什麼,但這本書是屬於芳和的,那我就寫點幕後花絮吧!會想先寫當初企劃的過程,主要是前幾天校長在網路書店的目錄裡發現,最後一個標題少了一個驚嘆號。通常應該不會有人發現,但不可忽視學音樂的人之視譜能力,她說:「看得出來,晶瑩在目錄的標點符號上做了一些設計。」這次應該是為了我而特別提出來。
真的很感動有人看得出這個細節,也因為如此想要寫寫當初規劃的脈絡。
沉浸觀察,蒐集資料
▲一大早就到碧潭跟著外展單車活動前往關渡,我怕自己半路就掛了,因此就騎Ubike,想說騎不動就還車休息,最後是騎到的關渡,再搭捷運回碧潭,但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又原路騎回來的,體力真好。
這應該是我寫手生涯中花費時間最久的一本,因為前半段時間都在所謂「沉浸式」的採訪中,例如,大太陽下騎單車跟著外展活動,騎著UBIKE從新店跟到關渡;回來休息一天,對「福貓大縱走」掛起免戰牌,但隔天又跟著孩子們城市走讀,上六張犁的墓地「餵蚊子」,跟學生一起在亂葬崗中尋找任務中政治受害者的墓碑。或者旁聽老師們共備、開會,體會他們的互動,如此才能設計訪綱,才能知道要訪問親師生們那些問題,進一步詢問各種細節。甚至有時要跳出寫手的立場,由學校的角度去看事情,畢竟作者是學校,我要讓自己成為「學校」。
▲與孩子們一起前往六張犁尋找228的人與故事。
書籍的架構是在進行到一半時才開始陸續開展。每次來學校雖是觀摩旁聽,但離開前都會再與校長聊聊,大多是詢問剛才發現的問題,在校長解釋下更能獲知其中背景與因果,也因為常常去學校,也跟得上學校當下的進度,而每次去都會有「新鮮事」,這或許就是實驗學校的特色:茍日新,又日新;因此架構也隨之調整。這種感覺就像是看連續劇,雖然前面沒有看,又無法回頭追,不過看完前情提要後,加上繼續準時追劇,還是能漸漸入戲。
這段時間也同時「沉浸」在圖書館中,翻閱了以國內外學校為主角的書,甚至是企業再造革新的書籍,但幾乎都找不到足以讓我參考敘事線或者是寫法的「範本」,主要因為這類書籍多為故事主角或者作者的第一人稱去寫。芳和實中這本百分百要用第三人視角。
▲為了理解晨運究竟是怎麼回事,特地痛苦的早起,到學校觀摩一番,圖為老師正在準備飛輪,等下就會有學生輪流上陣了。
第三人視角的問題
第三人視角並不少見,我自己也寫過,例如早年寫過的郭元益「從一根扁擔開始的好味道」,但企業書肩負的是行銷宣傳的任務,通常採訪對象與內容大多是設定好了,一篇可能只有一個單位一個人受訪,文字內容可以由寫手發揮,說是文章,倒不如說是化身成文章的文案。
但芳和實中這一本比較特別,每位受訪者看的面向都不完整,因為要寫實,我不能自己補上缺角,而是要由另外的受訪者的說法去補,因此,受訪者應該有超過50人,我覺得倒像是在做一場田野調查,然後在書上讓不同角色的人互相對話。
▲一開始也常泡在圖書館,一方面尋找類似學校故事的書籍,另一方面則是看看教育方面的專業書。
但要把田野調查作成一本可以賣的書,又牽涉到呈現的問題,若是研究報告,那就可以把每個人說的話引述一遍就好。但若是上市的書,這樣做讀者可能無法看下去,總要讓閱讀時有收穫又有趣味吧!然後要考慮的是敘事線的問題,一般這類書籍比較多是用時間線。嘗試思考了一下,發現用時間線,我走不下去,因為斷線處太多,在這樣的時間資源內,很難寫得順暢,但沒有時間線又是個遺憾,於是我後來在書前面的彩頁,利用照片做了時間線的大事記。
問號、刪節號與驚嘆號
因為知道自己不是以文筆或文采取勝的寫手,而是擅長整理與分析,所以,最後用主題方式的寫法,把受訪者對於感受與理解寫出來。既然拋去了時間線這種連續性的元素,那就讓每一篇都能獨立閱讀。而且當時已經想到之後書籍的行銷,單篇文章更適合轉載,讓書可以推出去。然後我有分為三部分,第一部分刻意聚集了大家都很關心的議題,議題總是最受注目,即使對芳和感到陌生,對這些議題也會有感,應該可以將讀者群擴大到整個關心教育的人。也可以說這部分內容更屬於公眾,只是芳和這所學校身在議題中,他們將大家討論的做了實踐,也證明了哪些問題是問題,需要共同來解決。
對於一般作者或寫手可能可以立刻下筆寫所訪所思的內容,但對於我們這種歷經編輯、企劃等工作的寫手,總是會想得較多,但芳和這個對象,我覺得還是要多想些,這本書出來,必須只能是助力。因此第二部份我先放了他們努力的歷程,而且他們是不斷檢討修正與變動,無論是老師、家長或學生,走到今天都是不容易的,然後最後才放那些常被媒體報導的優異成果。希望讓讀者可以理解轉型不易,轉化更難。而不是只看見成績,或誤會那只是運氣的光環。
所以,才會出現最前面所說的標題的標點符號有設計,第一部分我都用問號,第二部分用刪節號;六個點表示未盡;第三部分則是驚嘆號。
Part 1不停的探索,答案尚未確認
1.在混沌中如何踏出第一步?
2.什麼是實驗教育?
3.我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?
4.實驗教育老師培育難,留住也難?
5.實驗學校學生還要面對會考?
Part 2遠征的歷程,隨時都在變動
6.老師每天都在進化……
7.課程設計不斷滾動式修正……
8.制度跟著發展跑……
9.班級的經營與以往大不同……
10.家長要成為最棒的應援…..
Part 3 展現的風貌,令人驚喜與感動
11.基本學科,也能翻轉多變化!
12.學生的樣貌,就像那學生圖像!
13.晨運竟是一場競技遊戲!
14.外展活動,就是要硬起來!
15.學習慶典真的是所有人的豐收!
平實的敘述
我在敘述時,筆觸也比較清淡,將自己更隱藏了一些,更拉開了距離地去描述聽到、看到的情境,並很少用營造氛圍的形容方式;主要也因為有字數限制,必須直接一些。
一般寫特稿時,多半三、五千字,出現三、四個人物就很多了,而且都是很重要的角色,如此,讀者是可以很快抓到這些人物的脈絡。但在這本書中,有老師們、家長們、 學生們、行政人員,要利用他們交錯出故事……如果像寫文章時,用直接引述的寫法將會最簡單,而且可以表達那種強烈的現場感,但若是一本書,每出現人物就要介紹這個人物,加上要直接引述,然後當然也不會只有一段對話,數大就會太瑣碎,除非寫成小說體,否則就顯得雜亂了。
所以只有在比較關鍵的地方會出現直接引用,人物出場時就簡單的描述他的身分,雖帶上名字,但而名字記不住也沒關係,讀者只要看到身分即可理解這段敘述的立場,就能看得下去。
讀者應該無法看到我的百轉迴腸;在做這本書的過程中,我被這些有理念的教育工作者所感動,也佩服家長們的付出,還有孩子們帶給我的驚訝,書的內容只是紀錄與敘述的白紙黑字,但卻帶著我真摯的情感,與對教育的關懷。
這段時間,在此看見社會未來的希望,才是我願意墜入混亂思緒中,又爬出來做出決策並寫完的力量,這也是從事傳播工作的初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