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冬天到了,春天想必不遠了。」在梅的基因中,這句話應該是肯定句。所以,在感受到一股冷冬寒意時,它便蓄勢待發,盛開於冬末春初。原本對於梅的印象,都來自一些勵志的說法,例如那「越冷越開花」,或是那「不禁一番寒徹骨,哪得撲鼻香。」……
直到多年前我和媽媽到角板山看見滿園的梅,置身在梅花的芬芳中,才真正見識梅的美。
或許由於這次的機緣,媽媽喜歡上梅花,因為不久後,她騎著機車載了一株梅樹回來。於是,我家院子裡多了一株盆栽的青梅。現在看看這株正陸續開著花的梅樹,很難想像當初是怎樣放在機車前座載回來的?還是它竟在我家長大了許多呢?
由於與梅樹近距離的相處,觀察到它的生態。對於梅,我開始從見識到認識。
每當氣候轉涼後,就開始期待梅樹落葉。大家應該很難想像我為什麼會希望一棵樹掉葉子吧!
因為從外表的變化看來,落葉、長出花苞、開花、長葉、結實,是照著順序發生的,所以總是覺得葉子掉完後,就可以欣賞到花朵。不過,事實上要氣溫夠低才能刺激花苞產生,然後,天氣回暖時,花苞會迅速長大,有點像是顆爆米花般膨脹,然後開放。所以,梅花的性情,除了是越冷越開花外,更是不經冷不開花呢!
到底氣溫低到幾度才會長出花苞呢?查了許多資料,眾說紛紜,大多說十度C左右,還要累積一段期間,但台北幾乎沒有這樣的環境,或許有些品種對於溫度敏感,只要一陣寒流,就讓它知道冬天來了,接著只要天候轉暖,就是可以開放的好時機。
為什麼天暖才開放呢?當梅花芬芳引來許多蜂時,答案就揭曉了。梅靠著昆蟲媒介後,才能結果,才能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。大自然的時間表一向排得非常精確而且嚴格,使那些遲到的早退的,難以生存。
等花瓣落盡、新葉長出時,葉縫中就可看見梅果正在成長,等到五月左右,便是梅實黃熟的採收季節,因此,中國江南一代,才會有此時下的雨稱為「梅雨」;這時的天候,稱為「黃梅天」的說法產生。
看到這兒,別以為我家的青梅豐收滿滿。梅的優生學原則也很嚴格,要異株授粉成功率才高,也就是說要兩株以上的梅,互相授粉,才可能結實累累,我家呢?去年滿樹的花,只結了八九顆果。而沒有結果的花,在花瓣落盡後,托與梗也隨之掉落化作春泥。
不過,我們也把這僅存碩果摘下,醃成脆梅,珍惜著慢慢地一口口吃掉呀。吃得時候則想著,「要是附近鄰居也有一株梅樹就好了!」
(原刊載於 Simple lif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