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相片是多年前去德國羅騰堡旅遊時拍的,我記得飄著小雨的傍晚,坐在裡面躲雨,面對昏黃洋溢的燭光,還打了瞌睡。忘記是否走入前面是要付費買票,還是未開放,或者是我累到走不動,我只有留下幾張在後方拍的照片,這張照片很有意思,它多了一樣東西,應該是我剛好遇到才拍到,後來我看其他旅人的照片中,似乎都沒有這樣東西。
看到了嗎?
所以標題沒有說明11月的手作單元是什麼主題,不過,已經看過畫刊的人可能會知道。那就純粹欣賞這張照片吧!^^
11月臺北畫刊的主題是「平衡吊飾」,據說是緣於北歐的工藝品。第一張照片中,掛在教堂中央的魚群就是大型的平衡吊飾作品。這次我在雜誌上用簡單的圖樣示範了動物與花園的主題,不用會畫圖的人,甚至小朋友應該都會做。
我還蠻喜歡這個會搖擺旋轉的裝飾品,因為它能變化的方式非常多,中間的槓桿可以用鐵絲、用樹枝…用一切你想得到的東西,可以是一字形、十字形、放射形;而層次上更是能千變萬化,一層層堆疊,可以小巧,也可以做成像照片上吊掛在教堂中央的大型作品。
此外,吊掛在槓桿支架上的物件,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去製作,也可以利用手邊現成的飾品,這種不固定結果的作品,最讓人著迷。最重要的是這個工藝品做起來方法超級簡單,相信每個人家中都能找到材料。
平衡吊飾乍看下很像是風鈴,但風鈴得有風吹過,而鈴聲常被人「嫌棄」、「忌諱」。空間中搖曳的風鈴與打破寧靜的鈴聲,其實帶給人的是一種流動的感覺,一種趣味。平衡吊飾也是如此,但卻不需要風吹,可以在無風的狀態下旋轉,只要空間中有些微氣流,就能感應,無論是人走過、或者冷熱的對流,甚或不小心碰到破壞了平衡,都會讓它開始旋轉,連鎖的反應,讓每一層都有不同的表現,讓寂靜的空間,不再那麼寂寞。
或許是我自己的感覺,但我發現在歐洲旅行時,無論餐廳或民宿,都會在餐桌上點上蠟燭,火光的跳動,也是打破寂靜的因子,有人覺得是情趣,也的確是情趣,但獨自旅行的我,則對桌上的燭光特別有感觸。
要不要實驗看看,在家中掛一串平衡吊飾,或者吃飯時點上蠟燭,看看整個氛圍會不會隨之搖擺!
十一月號550期臺北畫刊「歡樂搖擺的平衡吊飾」中有詳細做法:
●這裡為網頁版
●這裡為下載PDF檔的網址 (按下直接開啟,用滑鼠右鍵點選可另存檔案於電腦中。)